書名:《省錢聖經》 作者:高檢師

前言

在這個物價高漲、薪水漲幅有限的時代,會賺錢固然重要,但懂得「省錢」才是通往財務自由的關鍵之一。許多人誤以為省錢只是小氣、捨不得花,但真正的省錢哲學是:聰明運用資源,把錢花在刀口上,讓每一塊錢都能替你創造最大的價值。

這本《省錢聖經》將帶你從「省小錢」開始,學會精打細算與聰明消費,接著學會「花小錢」換取生活中的大價值,最終將省下來的金額投入儲蓄與投資,逐步邁向財務自由與致富。


目錄

  1. 省錢心態:財務自由從觀念開始

  2. 日常生活中的小錢省法

    • 飲食:自己煮 vs 外食

    • 交通:大眾運輸、共乘、腳踏車

    • 購物:比價、折扣、二手市場

    • 帳單:電費、水費、訂閱服務精簡

  3. 花小錢的大智慧

    • 用小錢投資健康

    • 用小錢投資學習與成長

    • 用小錢創造快樂與人脈

  4. 儲蓄術:把省下來的錢留住

    • 自動化儲蓄

    • 信封理財法

    • 存錢挑戰:52 週存錢法、零錢罐挑戰

  5. 投資起步:讓錢替你工作

    • 從小額投資開始

    • 基金、ETF、股票的基礎觀念

    • 風險控管與長期思維

  6. 生活質感與省錢兼得

    • 斷捨離與極簡生活

    • DIY 與修繕技能

    • 以時間換取金錢的智慧

  7. 打造屬於你的省錢致富計劃

    • 記帳與財務檢視

    • 設定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目標

    • 建立「省錢 + 投資」的雙引擎

第一章 省錢心態:財務自由從觀念開始

大多數人認為,財務自由需要高收入。但事實上,再高的收入,如果不會理財與省錢,錢依然會像流水般消失。相反的,即使收入普通,只要養成「先儲蓄、再消費」的習慣,並懂得聰明花錢,依然能累積財富。

「省錢」不是限制自己,而是為了更大的選擇自由。今天你少買一杯手搖飲,存下來的錢,十年後可能是你環遊世界的一部分基金。每一次的節省,都是對未來的投資。


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小錢省法(節錄)

飲食:自己煮 vs 外食

每天少外食一次,一餐省下 100 元,一個月就是 3,000 元,一年就是 36,000 元。這筆錢若投入投資,將帶來更可觀的複利效應。

建議做法:

  • 每週至少三天自己準備便當或簡單料理。

  • 學會「批量採買 + 分裝冷凍」的技巧。

  • 減少零食、手搖飲與高單價咖啡的消費。


(後續章節將逐步展開,包含花小錢投資自己、存錢與投資的具體方法,以及如何在享受生活與省錢之間找到平衡。)

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小錢省法

日常生活中,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間花掉了許多「小錢」。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支出,累積起來往往是一筆驚人的數目。本章將從飲食、交通、購物、帳單四大面向,提供你實用的省錢技巧清單。

飲食:自己煮 vs 外食

  • 自炊習慣:每週至少 3 天自己煮,平均可省下 30% 的餐飲支出。

  • 批量採買:到量販店一次買足,並分裝冷凍,避免臨時購買的高價。

  • 隨身水壺:減少瓶裝水、手搖飲開銷,一年可省數千元。

  • 少吃零食:將零食和甜飲列為「偶爾獎勵」,而非日常習慣。

  • 利用食材剩餘:學會將剩飯剩菜變化成新料理,避免浪費。

交通:降低通勤與出行成本

  • 大眾運輸:善用月票、交通卡優惠。

  • 共乘/拼車:與同事或鄰居分攤油錢,減少單人駕駛成本。

  • 腳踏車/步行:短程用腳踏車或步行,既省錢又兼顧健康。

  • 避開高峰塞車:錯開上班時間,節省油耗與時間。

  • 保養車輛:定期檢查胎壓、換機油,避免大筆維修費。

購物:聰明消費的秘訣

  • 比價三步驟:網路比價 → 查優惠碼 → 確認是否真的需要。

  • 二手市場:家具、書籍、3C 設備可考慮二手或交換。

  • 延遲購買法:看到想買的東西,先等 72 小時再決定。

  • 團購/批量買:與親友合購,降低單位成本。

  • 清單式購物:出門前寫好購物清單,避免衝動消費。

帳單:削減固定開銷

  • 檢視訂閱服務:取消不常用的影音平台或軟體訂閱。

  • 節能家電:更換 LED 燈泡,電費可減少 20%。

  • 關閉待機電源:插頭拔掉,避免隱形電費。

  • 節水技巧:安裝省水蓮蓬頭,洗澡控制時間。

  • 手機資費:根據實際使用調整資費方案,避免被動續約高資費。


小結:省錢不是一次性的大動作,而是日積月累的習慣。只要能在飲食、交通、購物、帳單中各省下 5-10%,一年下來就能存下一筆驚人的金額,成為你邁向財務自由的重要基礎。

第三章 花小錢的大智慧

省錢的目的不是一味壓抑花費,而是把有限的資源花在最能帶來長遠價值的地方。所謂「花小錢的大智慧」,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回報,無論是健康、學習、還是人脈,這些投資都將在未來發揮巨大的效益。

用小錢投資健康

  • 健康飲食:每天多花一點在新鮮蔬菜、水果和全穀類食材上,能避免未來高額的醫療費。

  • 運動習慣:與其辦昂貴的健身房會員,不如買一條跳繩、一雙跑鞋,低成本卻能持續鍛鍊。

  • 預防醫學:定期做基礎健康檢查,早期發現問題,避免日後花大錢治病。

  • 睡眠與作息:一個良好的枕頭、舒適的床墊,雖然是一筆小支出,卻能帶來巨大的健康收益。

用小錢投資學習與成長

  • 書籍與圖書館:購買或借閱一本好書,花費不多,卻可能改變你的人生觀與職涯方向。

  • 線上課程:小額的課程投資,能讓你學到一技之長,未來帶來更高的收入。

  • 技能交換:用時間或小額支出參與學習社群,獲得技能與人脈的雙重效益。

  • 知識筆記:花小錢買一本筆記本,把學到的知識系統化,長期累積就是無價的資產。

用小錢創造快樂與人脈

  • 聚會與小旅行:和好友一頓平價餐點或一場郊區小旅行,比奢華消費更能留下長久的幸福感。

  • 禮物心意:手作卡片、自己烘焙的小點心,比昂貴禮品更能打動人心。

  • 志願服務:花少許交通費或時間參與公益,不僅能收穫快樂,也能拓展人脈。

  • 生活小確幸:一盆綠植、一支香氛蠟燭,不需大花費,就能提升生活品質。


小結:花小錢的大智慧在於分辨「消費」與「投資」的差別。消費是當下享樂,投資則是為未來創造價值。當你懂得將小錢投資在健康、知識與人際關係上,這些回報會在未來成倍增長,讓你更快邁向財務與人生的自由。

第四章 儲蓄術:把省下來的錢留住

省錢只是第一步,若不懂得「留住」這些省下來的錢,它們很快就會被不必要的消費侵蝕掉。本章將分享實用的儲蓄技巧,幫助你把小錢積少成多,逐步累積可觀的財富。

自動化儲蓄

  • 薪水先存後花:一領薪水就自動轉入儲蓄帳戶,避免先花後存的陷阱。

  • 分帳戶管理:建立「生活帳戶」、「儲蓄帳戶」、「投資帳戶」分工明確,錢不易混用。

  • 定存小額化:設定每月固定小額定存,養成存錢的習慣。

信封理財法

  • 現金分裝:將每月的預算裝入不同信封,例如:伙食費、交通費、娛樂費。

  • 花完即止:一個信封花完,就代表該項支出額度用盡,強迫自己不超支。

  • 可視化效果:看到現金逐漸減少,能讓你更有意識地控制開銷。

存錢挑戰

  • 52 週存錢法:第一週存 10 元,第二週存 20 元……依序增加,52 週後即可存下 13,780 元。

  • 零錢罐挑戰:每天把找零的銅板存進罐子裡,一年累積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。

  • 固定金額挑戰:每月固定存下一筆金額,例如 1,000 元,堅持 5 年就是 60,000 元。

額外小技巧

  • 設定儲蓄目標:例如「一年存到旅遊基金 5 萬」,讓儲蓄更有動力。

  • 記帳習慣:記錄每一筆開銷,清楚知道錢流向,找出可削減的項目。

  • 獎勵自己:當達成一個儲蓄目標時,可以給自己小小的獎勵,保持持續性。


小結:儲蓄是一種習慣,也是一種自我管理。當你能將省下來的錢妥善留住,並透過挑戰與方法逐步增加儲蓄額度,就等於替未來的投資打下了穩固的基礎。


第五章 從省錢到致富

當你已經學會省錢、懂得花小錢並養成儲蓄習慣,下一步就是思考「如何讓錢生錢」。省錢只是基礎,致富需要的是正確的理財與投資策略。

1. 建立資產思維

  • 消費與資產的差別:消費讓錢離開你,資產讓錢回到你身上。

  • 優先買資產:與其買一支昂貴手機,不如把同樣的錢放進能產生收益的標的,如股票、基金或債券。

2. 投資自己,提升收入

  • 專業技能:學習一門能帶來持續收入的專業,讓薪水隨時間增加。

  • 副業嘗試:利用下班時間經營小副業,網路時代給了人人多元的機會。

3. 小額投資的力量

  • 定期定額投資:每月固定投資,即使金額小,長期下來依靠複利也能累積龐大資產。

  • 分散風險: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,選擇不同資產類別來平衡風險。

4. 被動收入的養成

  • 租金收入:房產雖然門檻高,但共享經濟(如Airbnb)也能創造收益。

  • 股息與利息:選擇穩健的股息股、債券,讓錢自動幫你工作。

  • 版權收入:寫書、拍課程、設計數位產品,這些一次努力、長期收益的方式,也是現代人致富的重要管道。

5. 財務目標與致富藍圖

  • 設定明確的財務目標:例如 5 年內存到第一桶金 100 萬。

  • 規劃路徑:拆解成年度、月度、每週的行動計畫,讓目標不再遙不可及。

致富的本質,不是單靠省錢,而是把「省下來的錢」導入正確的資產,並透過時間和複利,達到財務自由。



第六章 長期財務規劃

真正的財富不是短期爆發,而是長期規劃與穩健累積的結果。本章將帶你從省錢、儲蓄到投資,最後建立完整的財務藍圖,讓你逐步邁向財務自由。

1. 財務自由的定義

  • 財務安全:收入能覆蓋基本生活開銷,沒有負債壓力。

  • 財務自由:被動收入 ≥ 生活總支出,工作成為選擇而非必須。

  • 財務富足:不僅自由,還能支撐理想生活與夢想追求。

2. 不同階段的財務規劃

  • 起步期(20–30歲):專注於存下第一桶金,養成儲蓄與投資習慣。

  • 累積期(30–40歲):收入提升,資產配置多元化,開始買房或投資指數型基金。

  • 加速期(40–50歲):資產增值顯著,建立多重被動收入來源。

  • 自由期(50歲後):調整投資策略,以穩健與現金流為主,確保生活品質。

3. 資產配置的核心原則

  • 安全性資產:定存、債券,確保資金不受大幅波動。

  • 成長性資產:股票、基金,提供長期增值動能。

  • 保值性資產:房地產、黃金,對抗通膨。

  • 流動性資產:現金或貨幣基金,應急所需。

4. 風險管理與保險配置

  • 風險分散:不同產業、不同區域投資,避免單一市場波動。

  • 必要保險:醫療險、意外險、壽險,保障家庭與資產。

  • 避免過度投保:保險是風險管理工具,不是致富手段。

5. 長期規劃的三個關鍵策略

  • 複利效應:越早開始,越能享受「利滾利」的力量。

  • 自動化理財:設定自動轉帳投資,避免人性貪婪與恐懼干擾。

  • 定期檢視調整:每年檢視一次財務狀況,隨人生階段調整策略。

6. 財富與人生目標的結合

  • 金錢是手段:財富應該服務於你的人生目標,而非讓你成為金錢的奴隸。

  • 價值導向:花錢在真正重要的地方,讓財富帶來滿足感與成就感。

長期財務規劃是一條馬拉松,不是短跑。只要你持續堅持正確的方法,無論起點高低,終點都能是財務自由與人生的自主選擇權。


第七章 結語:省錢是手段,致富才是最終目標

走到這裡,相信你已經理解了本書的核心精神:省錢並不是要你斤斤計較、壓抑生活的樂趣,而是要你掌握金錢的流向,把每一分支出都變成更有價值的投資。

1. 省錢不是目的,而是工具

許多人以為省錢就是「不花錢」,但真正的省錢是讓錢花在刀口上。它是一個工具,幫助你減少浪費、提升效率,讓財務逐漸穩固。當你能穩定儲蓄,才能開始累積資本,進而創造財富。 省錢只是起點,致富才是終點。

2. 財務自由的真正意義

致富並非單純追逐金錢數字,而是擁有「選擇權」——你可以選擇你想過的生活,不受財務壓力束縛。這正是財務自由的核心,也是省錢、儲蓄、投資的最終目的。

3. 從小開始,逐步擴張

無論你目前的收入多少,只要能從小錢開始管理,逐步放大,就能建立屬於自己的財務系統。今天養成的每一個習慣,都會成為你未來財務自由的基石。

4. 心態決定成就

真正的致富,來自於心態的改變。當你能從「消費導向」轉換為「價值導向」,從「即時滿足」轉換為「長期思維」,你就已經走在致富的路上。省錢只是幫助你走穩前幾步,後面還有投資、規劃與人生選擇等更高層次的課題。


最後的話

這本《省錢聖經》,不是要你一輩子都只想著省錢,而是要你用省錢打下基礎,進而學會如何運用錢、掌控錢,最終讓錢為你工作。

請記住: 省錢是手段,致富才是最終目標。
願你帶著這本「聖經」的智慧,走向屬於你的財務自由與富足人生。



「擁有健康才是擁有財富」,其實點出一個非常深刻的財務與人生觀:金錢的累積再多,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去享受與運用,那麼財富也會失去意義。


一、對 正常青壯年 的意義

  1. 健康是賺錢的基礎:青壯年正值事業衝刺期,擁有健康才能全力發揮專業與勞動能力。如果過度消耗身體(熬夜、飲食不良、過勞),短期可能多賺一些錢,但長期會因健康惡化而失去持續創造收入的能力。

  2. 預防勝於治療:醫療費用在任何國家都可能成為沉重負擔,青壯年若能提早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習慣,不僅減少未來醫療支出,還能讓「工作壽命」延長。

  3. 生活品質的投資:健康讓青壯年有精力去旅行、學習、陪伴家人,這些比金錢更能帶來滿足感。


二、對 勞動人口(藍領/白領工作者) 的意義

  1. 身體就是最大的生產工具:尤其對勞力工作者而言,身體健康就是維持收入的「資本」。一旦受傷或慢性病纏身,就可能瞬間失去工作能力。

  2. 長期健康與財務穩定息息相關:許多勞動人口收入有限,如果因健康惡化而需要長期治療或休養,醫療開銷與收入中斷會讓家庭財務陷入困境。

  3. 健康管理是隱形的儲蓄:保持健康,等於減少未來可能的醫療支出與意外成本,間接就是「省錢致富」的一部分。


三、對 長照議題 的意義

  1. 失去健康,財富可能一夕歸零:長照需求一旦發生,家庭可能需面臨每月數萬到數十萬、上百萬不等的照護支出,再多的儲蓄也可能因長期照護而消耗殆盡。

  2. 家庭壓力與財務風險:長照不只是金錢問題,也牽涉到家庭成員的時間、心力成本。當一人失去健康,整個家庭的經濟與生活結構都可能被改變。

  3. 健康與長壽的平衡:若只是延長壽命,而沒有健康支撐,可能會進入「長壽但不健康」的狀態,成為家庭與社會的沉重負擔。真正的財富應是「健康的長壽」。


總結

  • 對青壯年:健康是累積財富的基礎。

  • 對勞動人口:健康就是最大的資本,維護它等於保障收入。

  • 對長照世代:沒有健康,財富也難以維持,甚至反過來被掏空。

 所以,「擁有健康才是擁有財富」不只是口號,而是人生與財務規劃中最核心的觀念。

青壯年 健康是賺錢的基礎,決定工作效率與學習力 健康 → 穩定收入 → 積累財富 熬夜、過勞、飲食不良 → 提早健康下滑 建立運動習慣、均衡飲食、定期健檢


勞動人口

身體就是生產工具,直接影響收入來源 健康 → 穩定勞動力 → 財務安全 受傷或慢性病 → 收入中斷、醫療開銷 保持體能、正確工安習慣、健康儲蓄


長照世代

健康是延續生活品質的核心 健康 → 減少長照支出 → 保全財富 長期臥病 → 財富流失、家庭壓力 預防醫學、長照保險、提前財務規劃

重點

  1. 健康是財富的前提:沒有健康,財富就會流失。

  2. 不同人生階段,健康的財務影響不同:從「賺錢能力 → 收入穩定 → 減少消耗」。

  3. 最終目標:健康長壽 + 穩健財富,才是真正的「富有」。

  • 青壯年:健康是賺錢基礎,能持續積累財富。

  • 勞動人口:健康維持勞動力,確保財務安全。

  • 長照世代:健康減少醫療與長照支出,保全財富。


高檢師結語:「定期檢查擁有健康 → 穩健財富 → 真正富有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