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黴菌毒素與致癌的主要機轉(Mechanisms of Carcinogenesis)

以下用 最清楚、臨床友善的方式說明「黴菌毒素(Mycotoxins)如何致癌」。


 黴菌毒素與致癌的主要機轉(Mechanisms of Carcinogenesis)

不同黴菌毒素有不同毒性,但最常見、證據最強的致癌黴菌毒素是「黃麴毒素 Aflatoxin B1(AFB1)」。其他如赭麴毒素(Ochratoxin A)、伏馬菌素(Fumonisin B1)、桿菌腸毒素(Patulin)等,也可能透過不同路徑誘發癌症。

以下整理出黴菌毒素導致癌症的 5 大核心機制:


 DNA 直接損傷(基因突變)

最重要的致癌機制。

◎ 以 Aflatoxin B1 為例:

AFB1 在肝臟被 CYP450 代謝成活化型 AFB1-epoxide → 非常容易與 DNA 的 guanine (G) 結合 → 形成 AFB1-DNA adduct(加合物)

造成特定基因突變,尤其是 p53 腫瘤抑制基因(codon 249)
→ 這是肝細胞癌的典型突變類型。

代表性癌症:肝癌 (Hepatocellular carcinoma, HCC)


2️⃣ 造成「氧化壓力」與自由基傷害

黴菌毒素會刺激:

  • ROS(活性氧)

  • RNS(活性氮)

  • Lipid peroxidation(脂質過氧化)

  •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(線粒體傷害)

氧化壓力會導致:

  • DNA 損傷

  • 蛋白質變性

  • 脂質過氧化物引起細胞膜破壞

尤其 OTA、ZEA、Patulin 都會造成高度氧化壓力。


3️⃣ 干擾細胞週期與凋亡(Apoptosis)

一些黴菌毒素會讓細胞失去正常的「死亡機制」,變得容易癌化。

典型現象:

  • 抑制細胞凋亡(Anti-apoptotic)

  • 增加細胞增生(Proliferation)

  • 阻礙細胞週期控制(Cell-cycle dysregulation)

代表性機轉
Fumonisin B1 → 抑制 sphingolipid 合成 → 改變細胞膜訊號 → 增加腸癌與食道癌風險。


4️⃣ 免疫抑制 → 減弱腫瘤監控能力

黴菌毒素會讓免疫系統弱化,使癌細胞更容易生長不被清除。

常見作用包括:

  • 降低 T 細胞功能

  • 影響 NK 細胞活性

  • 降低抗氧化與免疫防禦基因

  • 破壞腸黏膜免疫屏障(OTA、Fumonisin)

 代表:**Ochratoxin A(常見在穀物、咖啡、乾燥食品)**具有強烈免疫抑制性。


5️⃣ 慢性發炎(Chronic inflammation)

黴菌毒素會誘發:

  • IL-6、TNF-α、IL-1β…等發炎細胞激素升高

  • 腸道菌相失衡(mycotoxin-induced dysbiosis)

  • 慢性肝炎、腸道炎症、腎臟炎

長期慢性發炎是所有癌症共同風險因子,包括:

  • DNA 損傷累積

  • 幹細胞過度增生

  • 促進腫瘤微環境(Tumor microenvironment)


 不同黴菌毒素的致癌指標整理表

黴菌毒素 主要器官 致癌證據 致癌機轉
Aflatoxin B1 肝臟 IARC Group 1(確定致癌物) DNA adduct、p53 突變、ROS
Ochratoxin A 腎臟、泌尿道 Group 2B(可能致癌) 免疫抑制、腎氧化壓力、凋亡阻斷
Fumonisin B1 食道、肝臟、腸道 Group 2B sphingolipid pathway 抑制、促炎
Zearalenone 生殖系統 雖非強致癌物,但具雌激素效應 內分泌干擾、細胞增生
Patulin 腸道 證據不強,但有基因毒性 ROS、DNA 損傷

誰特別容易受黴菌毒素致癌風險影響

  • 肝炎患者(B/C 型肝炎 與 Aflatoxin 1+1 > 60 倍 HCC 風險)

  • 慢性發炎、腸漏、腸道菌相失衡者

  • 高糖、加工飲食者(升高內生性 ROS)

  • 肝臟解毒能力差者(Phase I > Phase II 造成毒性累積)

  • 長期攝取咖啡豆、穀物、堅果品質不佳者(OTA、AFB1 常見)


「素食者(尤其是蛋奶素、全素)」在日常最需要注意的黴菌毒素風險與細節,因為素食飲食中有許多食物「天然較容易帶黴菌毒素」,如果不注意來源,很容易出現:

  • 腸胃脹氣

  • 慢性疲勞

  • 免疫下降

  • 肝負擔增加

  • 發炎與致癌風險增加


素食者特別容易接觸到黴菌毒素的來源(必看)

1️⃣ 堅果類(杏仁、核桃、腰果、開心果、花生)— 最高風險

素食者常吃堅果補蛋白與好油,但
 堅果是黴菌毒素 最常見來源之一(AFB1 黃麴毒素、OTA 赭麴毒素)

如何避免?

  • 每次買少量,不要囤貨

  • 優先買「當季新貨」「低溫烘焙」

  • 避免市售混合堅果(來源不清)

  • 開封後放冰箱、盡快吃完

  • 看到有怪味、油耗味、霉味→ 直接丟掉


2️⃣ 穀類、麵包、早餐穀片、燕麥片 — OTA 風險高

素食者大量攝取的碳水通常是穀物,而
 穀物很容易有 赭麴毒素(OTA)、Fumonisin(伏馬菌素)。

建議

  • 優先購買「歐盟規範」或「有機 + 檢驗合格」的燕麥/麵粉

  • 避免受潮的穀片或有油耗味的乾糧

  • 燕麥片、玉米片開封後 → 冰箱冷藏

  • 若包裝內有凝結水珠 → 千萬不要吃


3️⃣ 豆類食品(黃豆製品、麵腸、豆乾、豆皮)

黃豆在儲藏過程容易生黴。
雖然加工後較安全,但 進口乾豆類 風險仍高。

建議

  • 優先選擇「非基改 + 台灣產黃豆」

  • 乾豆避免買大包裝

  • 網購豆類 → 儘量選評價高、新貨量大、週轉快的店

  • 豆類濕溫天氣最好冰到冷藏


4️⃣ 香料、胡椒、辣椒粉、咖哩粉 — 常被忽略的高風險品

大量素食烹調使用香料,但
 香料是國際間黴菌毒素最常超標的食物之一。

常見污染:AFB1、OTA、Patulin。

建議

  • 香料粉買「小包裝、短效期」

  • 優先買「整粒胡椒」現磨

  • 咖哩粉、辣椒粉開封後放冰箱

  • 避免無品牌香料


5️⃣ 咖啡(全素者常喝)— OTA 與 AFB1 風險

咖啡豆發霉 → OTA 上升。

建議

  • 優先挑選 單一產區、淺中焙(深焙會掩蓋霉味)

  • 豆子買少量,多次補貨

  • 買豆不買粉(粉更容易受潮長黴)

  • 開封後在兩週內喝完


素食者身體較容易出現的黴菌毒素症狀(你可以自我檢查一下)

若你符合多項,就很值得注意黴菌毒素暴露:

  • 吃堅果容易脹氣、胃不舒服

  • 喝咖啡會心悸、疲勞加劇

  • 吃到不新鮮的穀物會腹瀉

  • 容易疲倦、沒精神

  • 情緒不穩、焦慮(OTA 影響腎臟與神經)

  • 肝功能偏高、解毒能力差者更容易累積

如果你說「有常見的症狀」我可以幫你分析是哪一類黴菌毒素比較符合。


素食者日常降低黴菌毒素暴露的 8 個重點

(很實用,可以照做)

1. 食物「買少量、放冰箱、快吃完」

濕熱台灣是黴菌天堂,冷藏儲存最重要。

2. 避免五種高風險:堅果、香料、咖啡、穀片、乾豆類

這五類只要來源不明就要小心。

3. 增加抗氧化食物:莓果、綠茶、十字花科蔬菜

可減少黴菌毒素引發的 DNA 損傷。

4. 補強肝臟解毒

素食者常缺:

  • B12

  • 蛋白質 → Phase II 解毒較弱

這會降低處理黴菌毒素的能力。

5. 使用優質益生菌

黴菌毒素會破壞腸黏膜與菌相,
益生菌(尤其是 Lactobacillus rhamnosus)可部分中和 OTA 與 AFB1。

6. 若是全素,務必注意「穀物 + 堅果」負荷

因為這兩類正好是最容易累積毒素的組合。

7. 濕熱天氣(台灣梅雨季、夏季)更要注意保存

黴菌毒素耐高溫,煮完也不會完全破壞。

8. 保持腸胃蠕動(避免黏在腸道造成吸收)

每天至少 25–30g 纖維,排便順暢是非常關鍵的排毒方式。


素食者預約高階黴菌毒素檢測


加入好友